当前位置: 主页 > 诗词大全 >

《从军行》七首 唐 王昌龄

时间:2020-09-17 11:01:20 发布者:18103****22

从军行 七首

作者:(唐朝)王昌龄


烽火城西百尺楼,黄昏独上海风秋。
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

【注释】

《从军行》:乐府诗题,古代歌曲的一种。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。烽火:古代于边防要地筑高土台,台上作桔槔,桔棒上有笼,中置柴草。有人在台上瞭望,敌至则燃火报警,故叫烽火。百尺楼:指边塞戍楼之高。独坐:一作“独上”。海:指青海。这句说,黄昏时一个人独坐在高高的戍楼上,从青海迎面吹来了一阵阵

带着秋意的寒风。更吹:又吹;再吹。《关山月》:一种专写征戍之苦和离别之情的歌曲。无那:无奈,无可奈何的意思。金闺:本指华美的闺房,这里指住在闺房里的征人的妻子。

【说明】

这是一首描写兵士久戍思家的七绝。离家远戍的士兵一个人独坐在高高的城楼上,远望着夕阳西下的黄昏暮景,迎面吹来一阵阵带有凉意的寒风,此情此景,已够孤独寂寞的了,偏偏此时羌笛又吹起一阵阵声调幽怨的《关山月》的曲子,怎不令人心驰万里,想起独守在家的妻子呢?全诗格调响亮,慷慨悲凉,是作者的边塞名作之一。



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旧别情。
撩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。

【注释】

琵琶:见王翰《凉州词》注。新声;新的歌声。关山:泛指关隘山川。这两句说,随着琵琶的弹奏,无论跳起什么新的舞蹈,换上什么新的调子,抒发的总是当年和家人分手,去成守边塞的离别之情。边愁:即指琵琶弹奏的音乐。听:一作“弹”。

【说明】

此首紧承上首,《关山月》曲调幽怨哀伤,固然使人心驰万里,念及家中妻子;但是,随着琵琶的弹奏,不论跳起什么新的舞蹈,换上什么新的曲调,抒发的依然还是那种与家人分手、去戍守边塞的离别之情。诗中“以“新”、“旧”二字相起,意味无穷。”(《湘绮楼说诗》)正因为都是《关山月》之类的旧别之情,所以才有后面的“听不尽”,才会撩乱人心。末句以“秋月照长城”作结,在写景中又暗寓着丰富的思念之情。据王闾运说,“此篇声调高响”(《湘绮楼说诗》)。



关城榆叶早疏黄,日暮云沙古战场。
表请回军掩尘骨,莫教兵士哭龙荒。


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北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
【注释】

本篇原第四首。青海:在今青海省东北部。全句说,青海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把雪山都遮暗了。孤城遥望:即“遥望孤城”的意思。玉门关:见王之涣《凉州词》注。全句说,从青海向东遥望孤城玉门关。穿:磨穿,磨破。金甲:铁衣。全句是说,在满是沙漠的边疆战场上身经百战,连铁衣都磨破了。楼兰:本是汉时西域国名,唐时已叫纳缚波。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。这里借指敌人。“破楼兰”即消灭敌人的意思。

【说明】

此篇首二句极写边塞地方的荒凉:青海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把雪山都遮暗了;从青海向东望去,只有玉门关的城楼孤零零地耸立在那里。尽管环境如此艰苦,景色如此荒凉,但第三句作者笔锋一转,一下子把战士们守边杀敌的雄心壮志表露无遗。黄沙百战,金甲磨破,但战士们的报国壮心却不可破。其气概之豪迈,音节之响亮,真可与“秦时明月”一绝相比。



大漠风尘日色昏,红旗半卷出辕门。
前军夜战洮河北,已报生擒吐谷浑。

【注释】

本篇原第五首。大漠:广阔的沙漠。半卷:被风吹得半卷。辕门:军营的门。古代行军,以车为阵,车辕相向如门,故称军门为“辕门”。洮河:在今甘肃省境内。洮,读táo。生擒:活捉。吐谷浑:原是古代居住在今青海省一带的一个民族。这 里借指敌人的首领。吐谷,读 tǔ yù。

【说明】

此首紧承上首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之句,正面描写了边塞将士英勇作战的情景。大漠里卷起风尘,日色自然昏暗。然而,就在这风沙满天,日色昏黑的时候,却是战士们出击敌人的极好时机。但刚出辕门,便已传来了前军夜战洮河北、生擒吐谷浑的胜利捷报。“已报”二字,不仅说明战事进行之快,给人以神速之感,同时接前句比较紧密,显得十分自然流畅。



胡瓶落膊紫薄汗,碎叶城西秋月团。
明敕星驰封宝剑,辞君一夜取楼兰。


玉门山嶂几千重,山北山南总是烽。
人依远戍须看火,马踏深山不见踪。


玉门关:一作雁门关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猎取网 网 上 找 资 源 就 上 猎 取 网

竞价广告